青花五彩

青花五彩,一般是以红、紫等釉上彩色,与釉下青花相辉映[2],故称为青花五彩,“五”是“颜色多”的意思,并不一定有五种颜色。“釉下青花”作为五彩之一,其工艺为 先在坯体上用青花料画出所设想的内容,如花鸟或其局部等,其余图案没有斗彩所使用的青花勾勒,不需要用青花勾绘其轮廓,而只是根据设想的纹饰图案,将青花的位置先勾画留白出来,经过施釉烧制后再在釉上进行填彩,最终合成图案整体。其烧制工艺更为复杂,需要将红、黄、紫等彩色入窑,以700 ℃低温烧至上色,此时的釉下青花更多是作为众多颜色中的一种,地位平等,并不是主导颜色。青花五彩瓷器色彩浓烈灿烂,花纹鲜明清晰,造型瑰丽壮美,这类工艺多见于明代嘉靖、隆庆、万历年间

明代万历款青花五彩凤鸟斗鸡纹葫芦壁瓶
青花五彩花卉大盘
青花五彩瓷凤凰牡丹盖罐
清康熙五彩花卉盘
哥釉青花

明万历哥釉青花赭彩折枝花卉纹兽耳瓶

  明万历年间,哥釉青花瓷器盛行,釉面开片呈现出独特的粉红色纹路,青花呈色多为蓝中闪灰或发黑,图案多为松鼠、花蝶、蟠螭等。

明早期哥釉青花花卉纹罐

   哥釉青花又称“碎纹素地青花”、“纹片釉青花”,集纹片釉与青花工艺为一体的瓷彩。特点是青花彩瓷上罩以纹片釉,由于碎片纹很象哥窑釉的开片,故名“哥釉青花”。

清代三色哥釉青花山水象耳瓶

   欣赏清代三色哥釉青花山水象耳瓶,三色哥釉青花比较少见,青哥釉,白哥釉,青花哥釉,器型少见,绘画精湛,圈足干老,底款成化年制,典型清代中期物种,象鼻耳少见,档次不低 也不是一般小户人家用的东西,口严有点磨口,后补酱口,磨的不大,和原口差不多。哥釉开片自然,有深有浅。
孔雀绿釉
孔雀绿釉青花是明代景德镇窑新创烧的品种,俗称“法翠”,又称翡翠釉,此种釉色烧成后呈翠绿色调,色泽宛如孔雀的羽毛。其烧造法或在素胎上直接掛釉烧造,或在白胎或青花器上施釉二次烧成。在景德镇御窑厂的永乐地层中,考古发现了明早期的孔雀绿釉制品。

明成化孔雀绿釉青花鱼藻纹盘

  高5.05厘米,口径23.5厘米,足径15.15厘米 此盘口微敛,弧形浅壁,盘心微凸,圈足宽大,为明成化一朝流行的盘式。器内及圈足底部的釉面均匀光亮,白中微泛青。画面上莲花盛开,荷叶亭亭,形态各异的四尾鱼游弋其间。器底有青花“大明成化年制”二行六字双圈楷书款。 青花之上并非按照惯例罩透明釉,而是施一层鲜丽明艳的孔雀绿釉,青花的色泽因此而呈现蓝黑色调。这种装饰手法极为罕见。在孔雀绿釉的掩映下,青花愈发幽深,蓝绿相融,恰似一江春水。馥郁的色彩,活泼的纹饰,为这件成化官窑瓷器,赋予了灵动的气息。

元代玉壶春瓶

  喇叭口,细长颈、胆腹、圈足略作外撇,高27.5,口径8.5,底径8.2厘米。全器内外施釉,釉面透明度较高,胎土细白,露胎处呈火石红色,青花浓艳,略带褐色斑点。口沿内侧饰一周草叶纹。颈部饰一株柳树及垂枝。上腹部的人物图案是全瓶装饰的主纹,是根据唯心主义理学的奠基人,北宋周敦颐(茂叔)爱莲的故事描绘而成的。周茂叔朝着莲池,坐于池边石上,“远观”池中荷莲,欣赏着“莲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连而不妖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”的高洁形象。另一人为来访者,目睹莲池,两人相向,作对话状。茂叔左侧为一莲池,周围衬以小石、丛竹、花卉等,人首两侧饰流云纹。下腹部弦纹下,环一周卷草纹,下饰八瓣仰莲,瓣间绘卷云纹。整个瓶体,画面清晰,线条流畅,主题突出,布局合理,造型挺秀大方。

孔雀绿釉鱼藻纹盘

  明正德,高3.4厘米,口径17.7厘米,足径10.4厘米。清宫旧藏。   盘撇口,浅弧壁,圈足。盘内施白釉,无纹饰。外壁孔雀绿釉青花鱼藻纹装饰。圈足内施白釉。外底署青花楷体“正德年制”四字双行款,外围青花双线圈。   我国传统的主流青花瓷器是白釉青花瓷器。孔雀绿釉青花瓷器始烧于元代景德镇窑。其做法是先用青料在成型后的坯胎上描绘图案纹饰,用毛笔蘸白釉在有纹饰处涂薄薄一层,以遮盖纹饰,入窑经高温素烧。然后施孔雀绿釉,再次入窑经中温(950~1050℃)焙烧而成。青花图案呈蓝黑色。   孔雀绿釉青花鱼藻纹盘是传统品种,创烧于明代宣德官窑,成化、正德官窑沿袭,但图案越来越简单。在孔雀绿釉的掩映下,鲭、鲌、鲤、鳜四条鱼好似悠闲地畅游于碧波之中,使人赏心悦目。
黄地青花

乾隆款黄地青花缠枝莲纹转心瓶

瓶撤口、束颈、斜肩、扁圆腹、外撤圈足。双层设计,外瓶套内瓶,内瓶与外瓶口部相连,外瓶自颈部中间上、下分开,转动外瓶口部可以带动内瓶旋转。外瓶腹部中间以透雕技法使上、下作“T”字形勾套,互不粘连,可作微小移动,但匠心制又不能拆开。通体黄釉地青花装饰,以缠转心进枝莲纹作主题纹饰。从督陶官唐英(1682~1756年)督陶奏折来看,这种交泰瓶系乾隆八年A的(1743年)唐英自行研制的新式瓷器。“交泰”一词源自《周易》。《周易·泰》曰:“天地交,泰。”王弼注:“泰者,物大通之时也。”言天地之气融通,则万物各遂其生,故谓之泰。后遂以“交泰”指时运亨通。

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盘

高4.2厘米,口径26.2厘米,足径16.5厘米。   盘口微撇,弧壁,盘心略内凹。通体青花黄地,其法为先烧制出青花折枝花果盘,然后于花纹外白釉地上涂满黄釉,使浓重的青花与油亮的黄釉形成鲜明的对比。此盘里心绘折枝栀子花,内壁绘石榴、柿子、葡萄、莲实纹样,外壁有缠枝花一周。外底白釉上青花双圈内楷书“大明弘治年制”六字双行款。   娇黄釉于成化时始出现,但数量较少,到弘治时取得突出的成就,器物以盘碗为主。弘治朝官窑瓷器以娇黄釉最为著名。这件青花盘就是以娇黄釉涂地,使鲜丽的娇黄与深艳的青花相映成趣,是一件颇具代表性的作品

清乾隆款黄地青花云龙纹抱月瓶(宝月瓶)

抱月瓶是清代官窑仿明代永宣官窑样式的经典器型之一。清宫文献称之为“马挂瓶”“宝月瓶”。因器型雍容华贵、端庄典雅,深受乾隆皇帝喜爱,多次谕旨烧制抱月瓶。督陶官也进贡过宝月瓶供皇帝赏玩。因此乾隆官窑抱月瓶传世数量多、质量最精。品种有青花、釉里红、青花釉里红、黄地青花等。
青花红彩
釉下青花和釉上红彩相结合的瓷器装饰技法。先烧成青花瓷器,再在釉上用铁红描绘图案,然后低温烘烤。始于明代宣德,自此开创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新工艺。成化至万历各朝仍有烧造。 釉下青花和釉上红彩的结合叫“青花红彩”。在宣德以前,作为青花、红彩这两种工艺都已成熟,但它们都是单独存在的。只有到了宣德时期,才把这两种工艺结合起来,创造了釉下青花和釉上红彩的新工艺。也正是这种新工艺,为成化的“斗彩”和嘉靖、万历的“青花五彩”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宣德“青花红彩”,大多是在青花纹饰中,留出兽形、龙形等白釉色地,再在釉上填以矾红。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处收藏的青花红彩器,都是以釉下青花作为海水波涛,而以釉上红彩描绘游龙或海兽。